王兆奎——学院艺术奖 AI 艺术融合展
发布时间:2025-10-26 10:26:37 阅读量:1
王兆奎:号村石,室名居然斋,江苏淮安人。早年随傅抱石大师高足江鸣歧先生学习国画,后又随海派名家钱行健学习写意花鸟。从事中小学语文美术教学四十年,酷爱诗书画艺,广教诗朋画友,博采众长。书喜箓隶,用笔老辣苍劲,园转雄健,既能食古化今,又能融入己意。画工写意花鸟,笔墨简约淋漓,造型准确生动,雁鹤招之则来,鱼虾挥之则去,每有佳作,必自吟诗词,题于画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充满文人画的气息,令人赏心悦目。虾师白石,已画出自己面貌;雁学颐公,但造型更准确生动,用笔书写性更强,已形成独特的风格。95 被评中学美术高级职称。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CCTV 华夏之声特聘艺术导师。荣获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授于<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一带一路国际艺术促进会书画艺术家委员会授予<中国书画终身成就奖>,国际奥委会文化教育委员会特聘书画家,曾获奧林匹克书画大展赛特等奖。
作品曾入编多部典籍。近日人民日报<袭古创今>栏目为其发表<书画兼修,艺境清幽>报导。
自我评价:
一流布衣,二流草根,三流诗人,四流书家,不入流的画家。
作品评价:
“三无”产品:无著名美术院校学历,无名美协会员身份,更无名人头衔。
艺术信念:
集众家之长,画自己面貌,让作品说话,用笔墨发言,听大家评说。
13861655285
权威视频朗读配音文稿;
展播评论:
布衣丹青:王兆奎艺术中的平民美学与文人精神
在当代艺术界充斥着各种头衔与光环的喧嚣中,王兆奎先生以"一流布衣,二流草根"自居的姿态显得尤为醒目。这位自称"四无产品"的艺术家——无名校学历、无名美协会员身份、无名头衔、无拜名师指导——却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深度与高度。他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在当代语境下,文人艺术精神是否依然可能?平民美学如何与高雅艺术对话?王兆奎先生用他的笔墨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王兆奎先生的"布衣"身份认同并非简单的自谦之词,而是对艺术本质的一种深刻理解。在当代艺术日益体制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他主动剥离各种外在标签,回归到艺术创作的本真状态。这种选择令人想起中国古代文人画家"聊写胸中逸气"的传统,但与古代文人不同,王兆奎的"布衣"身份带有鲜明的现代平民意识。他的艺术创作既没有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孤高,也没有当代职业艺术家的匠气,而是呈现出一种朴素而真挚的表达欲望。正如他所言:"集众家之长,画自己面貌",这种艺术态度打破了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的二元对立,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空间。
王兆奎先生笔下的荷花堪称其艺术精神的完美写照。他画荷不囿于形似,而是追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品格。在技法上,他巧妙运用墨色与线条的对比,使画面既有水墨流动的韵律感,又有荷塘静谧的意境美。这种表现方式超越了简单的物象再现,达到了"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水墨的晕染效果与写意笔法相结合,创造出"幻化质感"的背景处理,这种手法既传统又现代,既保留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抽象元素。观其荷作,确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高洁气质,却又"令人观之忘俗,心生亲近",完美诠释了"雅俗共赏"的艺术理想。
在书法领域,王兆奎先生展现出对传统篆籀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诠释。他的篆书取法多元,既有石鼓文的雄强筋骨,又有毛公鼎的浑穆气象,还融入了邓石如的圆劲笔意。这种广收博取的态度体现了"集众家之长"的艺术理念。更为难得的是,他能在传统法度中寻求个性表达,达到"法既在曲处求直,也见圆处求方"的境界。他的楹联作品"疏出可跑马,密处不透风"的章法处理,既遵循传统审美规律,又展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对传统的深入理解与创造性转化,使其书法作品既有"庙堂正气",又不失个人性情,堪称当代篆书艺术的重要收获。
王兆奎先生的艺术观与人生哲学紧密相连。他"淡泊名利,不为外界浮华所动"的人生态度,直接反映在"没有任何矫饰感"的艺术作品中。这种一致性令人想起中国传统"艺品即人品"的审美理想。他自称"三流诗人,四流书家,不入流的画家"的自我评价,并非故作谦虚,而是对艺术本质的深刻认知——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技术的高超或名声的显赫,而在于心灵的真实表达。正如他所推崇的倪瓒所言:"仆之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种艺术态度在当代尤其珍贵,它提醒我们艺术最终是心灵的对话,而非市场的商品。
王兆奎先生的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一个追求创新、标榜前卫的艺术环境中,他坚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在一个崇尚专业认证、重视头衔地位的艺术体制中,他保持"布衣"本色;在一个艺术日益商业化、娱乐化的时代,他坚守"聊以自娱"的创作初心。这种艺术态度不是保守或退缩,而是对艺术本质的坚守与回归。他的作品证明,真正的艺术创新不必以断裂传统为代价,高雅艺术也不必与平民美学对立。在传统与现代、雅与俗、继承与创新的张力中,王兆奎先生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也为当代艺术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
王兆奎先生的艺术世界是一座连接古今、沟通雅俗的桥梁。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的艺术提醒我们:伟大的艺术不必喧嚣,深刻的创新不必张扬,真正的艺术家可以是"一流布衣"。当我们静心欣赏他的荷塘清韵、品味他的篆籀古意时,或许能重新发现艺术最本真的价值——它是心灵的表达,是生命的痕迹,是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永恒尝试。
(原人民日报美术专版评论员)
2025 年 7 月 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