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伟——世界艺术百家榜
发布时间:2025-03-07 01:53:06 阅读量:27



王振伟(网名:奇峰),浙江省杭州临平人。1980 年 10 月参加工作。1986 年,浙江省粮食干部学校学习。1993 年,金田杂志社特约记者。1996 年,荣获北京艺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举办的首届跨世纪新闻信息宣传与文学艺术创作大赛优秀奖。2009 年开始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包括政治、文学艺术、历史、社会性等文章)。2021 年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库、国学文化传承师。北京暹华文化研究院会员,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被聘苏州板桥书画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总监。大型党员故事系列报告文学作品《初心映照党旗红》特邀首席顾问编委、大型报告文学作品《砥砺奋进新征程》荣誉副主编、《国家收藏·当代书画名家名录》特邀艺术家、《百年风云·党耀中华——新时代中华好儿女》荣誉副主编、《中国美术精品集》“德艺双馨艺术家”、庆祝建国 75 周年《中华国粹艺术名家》编委会、CCTV 今日视界特约艺术家等荣誉称号。2022 年,出席 2022 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荣获“新百年·新征程”文化标兵奖牌及“新百年·杰出文化传承人” 荣誉。2023 年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年度人物”。2024 年全国两会“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第八届全国艺术典范“人民的瑰宝”艺术奖。中国文学艺术首届金马奖等。文章先后入编《流芳中国》两会特刊(百名文化界代表献礼全国两会)、《初心映照党旗红》、《砥砺奋进新征程》、《中国近代美术通史》、《国家收藏·当代书画名家名录》、《中国美术精品集》、《国家宝藏书画辞典》、《中国当代书画鉴藏》、《中国艺术领袖》、《艺术百年当代书画史》、《中华国粹艺术名家》、《闪耀盛世书画宝鉴》等等。

谈人文主义与自由民主
人文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另一种译名,也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文化的主要思潮。它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指与中世纪神学不同的,以人与自然为对象的世俗文化的研究;二,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体系。早在十四到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先进思想家为了摆脱经院哲学和教会思想的束缚,提出了人道主义,作为反对封建、宗教统治,发展自己的哲学、政治、文艺武器,主张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君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到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又把人道主义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 的政治口号,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治权服务。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曾广泛反映在哲学、政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起到过反封建、反经院教会的积极作用。在当时揭露了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不合理现象,同时又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深化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趋向,这时的人道主义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进步性就逐渐被削弱,有时甚至成为资产阶级的掩饰、调和阶级矛盾,麻痹人民斗志,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
事实上,当今社会仍然存在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如在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政治立场、宗教信仰等等方面都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交点存在于为谁的利益服务。
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差异,及其意识形态的不同,为谁服务的出发点同样也不同。譬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出现矛盾及对抗时,我们都会站在各自的政治立场、经济利益、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绝对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在意识形态核心思想上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不同的。这是一种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斗争,这种意识形态表现在哲学思想、经济模式、文学艺术、政治立场、宗教信仰及其军事实力上。由于中西方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核心价值观,因此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制度,各自会培养出一批适合自己社会制度的哲学家、思想家为社会服务。而这种服务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来引导民众,才能让社会朝着稳定的方向目标发展。
西方资产阶级的核心思想提倡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但这些是在不触及到资产阶级核心利益的情况下的政治言论,一旦触及到资产阶级核心利益,什么自由平等、民主博爱都成了空话。
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资产阶级的核心思想被逐渐削弱。
因为无产阶级提倡的是共同富裕,让世界和平、让人民平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因而,同样是民主、自由、平等,在中西方理解的涵义及其作用是完全不同的。谈文艺中的美感与美学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会被其中的人物的行为、命运以及各种生活情景所感动,因此在精神上会得到满足、兴奋和愉悦,同时也会出现憎恨和厌恶情绪。从而增强对生活中的是与非、美与丑的判断能力。这种心理活动就是对艺术中的美丑感。
美感是人们对艺术形象的感受、理解后,并和艺术家在审美理想方面大体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美感是主客观的统一,它一方面受到艺术家艺术作品水平高低的制约,另一方面受观赏者自身审美的感受能力的强弱、艺术趣味的高下和审美观点的正确与否的影响。因此美感在不同的人身上所反映所感觉都是不同的。比如“幽默”,有些人欣赏后会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有些人觉得毫无趣味并不可笑;如美术中的人物山水画,例如《清明上河图》,有些人看到的是人物百态、社会背景、天地人和,而有些人只能看见山与水,一群赶集的人。这就是审美观、美感、艺术感染力因人而异的区别。因此美感不是统一的,而是因个人的欣赏能力和感悟所决定的。
而美学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一种科学,或者是艺术上的哲学。美学研究自然美、社会美、环境美、艺术美等,对象十分广泛。各种自然现象、人造器物、人的容貌和精神世界、社会生活事件以及各种艺术作品等,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与人们产生审美关系。而作为专门存在的特殊审美领域的艺术则集中地反映了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因而,美学主要是通过艺术来探讨美的本质、特征、人的审美意识及其历史发展规律,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和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等。
美学是一门边缘性的科学。它是在同哲学有机地联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是艺术的哲学,它是研究艺术各个方面的专门理论,如文学理论、美术理论、音乐理论等,互相沟通,相互影响。它同伦理学、心理学、社会环境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学来源于社会实践,也依赖于社会实践,同时又作用于社会实践。因此,美学不仅仅在艺术方面,而且在工业器物造型、人们的生活环境方面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事实上,美学与美感就存在于生活和实践之中,存在于我们的欣赏和感觉之中。关键是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观察、审美、理解和欣赏,这就因人而异了,层次格局的不同,得到的美感的结果完全不同。
自然,有关美学的许多问题至今仍在探讨中延续永不停止。因为,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审美的角度也在不断进步,对事物的认识,对艺术审美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美学是根据人们的审美、欣赏以及社会生活的需要来研究分析,并且创新发展成为一种美学中的哲学理论。
美感与美学是不同的,但互相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美感是人们在对事物认识过程中的一种精神愉悦、兴奋的感觉,是人发自内心的满足感。美学是一门社会艺术哲学,在不断地探索发展创新,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门哲学。
谈传统文学与民族形式
所谓传统文学是指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学,它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及当时的时代特征等综合组成。传统文学具体体现在一系列优秀作品和理论著作中。
由于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在文学艺术上也会出现不同观点、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文艺作品。因此,在文学传承过程中,都会选择性的吸收或排除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现代社会主义文艺自然也有选择性的吸收和抛弃,只有在批判地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艺基础上进行创造革新,才能发扬光大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才能做到文学艺术创作中的群众化、民族化,才能不断的丰富、提高,创作出适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文艺。
而民族形式是指,各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本民族社会生活的长期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主要表现在创造文艺作品所使用的艺术手段以及作品的结构、体裁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它适合于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符合本民族人民的欣赏习惯。
但民族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社会制度、社会思想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并且不断吸取其它民族文艺形式的优点,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事实上,传统文艺的继承或者民族形式的发展都在不断变化。只不过这种变化有时无法察觉,有时又快速更新发展,这取决于社会的变化过程。例如农耕文化时代,文艺就是口口相传,笔墨传承,因此千百年没什么变化。随着人类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当今社会,短视频、抖音、微信,甚至人工智能都在传播和创造文艺作品。因此当今的文艺是快速发展日新月异时期,也是多元化吸收发展时期。
当然,文学艺术家要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阶级文学艺术的特征,也是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要达到社会主义民族化,就必须吸取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结合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文化,开拓创新出一条新的,为社会主义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新的文艺之路。
谈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思想性
在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时,作家、艺术家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达到对艺术的正确和深刻程度。由于在不同的阶级社会里,作家、艺术家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按照一定阶级的世界观来认识社会反映生活,只有当作家、艺术家能够认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并且有较高的艺术表现能力时,才能不同程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性,揭示出某些社会现象的本质意义。
因此,文艺的真实性与作家、艺术家的思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密切关系。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必须熟悉社会生活,熟悉社会制度及发展方向。社会主义的作家、艺术家要从实际生活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在最大限度内认识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意义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创造出附合社会主义政治性和真实性完全一致的文艺作品。
当然,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不等于生活中普通的人和事,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生动、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有思想性,从而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才能真正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充满希望和远景。
而文艺的思想性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全部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意义。作品中思想性的高低,取决于创作者的世界观和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思想性和艺术性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而社会主义文艺要求作者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实际生活,创作出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文艺作品,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教育人民。
真实性与思想性是文学艺术作品的核心,文艺有没有真实性、思想性是衡量文艺作品好坏质量高低的关键,同时也反映文艺作品是否吻合时代特征和阶级社会关键所在。好的文艺作品不仅从真实中提取生活经验,同时也在塑造新的思想意识,创造新的思想理念,从而走向新的时代新的辉煌。
然而,社会的发展不可能停留在过去,随着人类科技的提升,经济的发展,人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进步与时俱进。因此,文学艺术的创作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社会性质的不同而变化,也就是说文艺除了真实性和思想性外,还存在阶级社会的倾向性,说白了就是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相结合。如果文艺只有政治立场没有人民的立场,文艺就会脱离劳动人民,反之文艺只有人民立场也会失去方向目标。文学艺术只有把政治与人民立场方在首位,才能真正反映出时代特征社会性质,才能真正发挥出文学艺术作品的作用。
谈文学艺术家的风格和个性
文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艺术作品都会带着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因为,文学艺术作品是有精神和思想的,也是文学艺术家对社会、环境、制度、人文、情感、思想、精神等等的反映。文学艺术家由于对生活的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熔铸主题、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表现手法和语言等艺术手段方面都各有特色,各不相同。因此,就形成了文艺作品的多样化和不同风格。而个人的风格是在对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环境等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但时代、民族、阶级、社会环境又通过个人的独特风格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个人独特风格的形成,是文学艺术家在达到一定的艺术成就和高度的一种标志。
这种独特标志也是文学艺术家个性的反映。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文艺家都会塑造具有鲜明生动的人物个性和艺术特征,才能体现出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和艺术性,才能受到读者观众的喜欢和接受。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对人物个性特征及典型的塑造,达到了武侠小说的高峰。比如,齐白石画“虾”,不仅画出了虾的动态特征,更多的是画出了虾的灵性和灵动感,给人一种与鲜活生命共存的艺术享受感。
事实上,文学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创作风格,但这些风格大部分人离不开时代、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的制约。因此只有让自己充分的认识时代背景、认识社会制度、认识人文和环境,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有个性、有风格的优秀作品,才能达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和共鸣,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提倡政治与文学艺术的一致性,同时也要做到文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的统一,文艺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发挥出文学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和个性特点,为社会主义服务,达到既吻合时代特征,又符合社会发展,同时也能发挥出文学艺术家的特色风格个性。
当然,文学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个性的形成,是要经过生活社会环境的磨练而慢慢形成的,没有经过风雨沧桑岁月的锤炼,这样的文艺作品是苍白的,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学艺术家,更谈不上会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真正有思想、有精神的文艺家,必定是有崇高的品德和文艺素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爱、对人类社会的爱。
谈人性与社会关系
其实抽象的人性论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不用社会阶级观点分析人,不按照人的历史发展解释人性。似乎人性与阶级社会制度都无关,人性就是一种自我或本我的天性,是固定的本性。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性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人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某些共同性,但人性的社会性是带有阶级性的,而不是与阶级无关的。比如,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后,抽象人性论就成为资产阶级宣扬阶级调和、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工具。
当然,人性不管你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存在。但这种人性的存在往往是千差万别的,而且倾向于各个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因为,人性不是完全独立地存在,而是有依赖性或者说是合作性的存在。
事实上,人性与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因为这是现代人生存的基础,一旦离开了社会这个基础,人性就可能回归野蛮,回归到为生存而掠夺战争的原始人性。
其实人性也是跟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它虽然独立于社会,同时仍然依附于社会。因为,人性也是受到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性的善恶离不开教育环境和社会制度带给它的影响。
人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环境下都会出现不同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基础。然而,现实社会仍然存在着众多矛盾,如社会制度矛盾、宗教信仰矛盾、贫富差距矛盾等等,因此,人性也是千差万别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必须适应周围的社会制度和环境。也就是说,要根据社会环境和社会制度塑造自己的人性,融入社会大环境中,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当然特殊个别除外。
一般的人性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因为它受社会环境教育制度的影响,也就是说人性是后天塑造而形成,天生的人性往往是一些有神论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