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创投在线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每日资讯

安庆师大学子三下乡:田间实践悟初心,科技赋能助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25 19:22:15 阅读量:16

  安庆师大学子三下乡:田间实践悟初心,科技赋能助振兴

  7月16日早晨6点,安庆师范大学数理学院“小岗发展这‘理’有我,科技赋农助力振新”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凤阳县小岗村的农田里开启实践新篇。此前,团队成员已通过开营仪式、理论学习,触摸到小岗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脉络,今日的田间实践,让学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大包干"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青春在劳动教育中扎根生长。

图片3.png

  图为实践团劳动后合影 摄影 吴雨桐

  “当年18位庄稼汉按下红手印,敢闯敢试的勇气改写了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今天,我们要让同学们在田埂上读懂这段历史,在汗水中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分量。”活动负责人在活动启动时说道。

  在这田里,习惯了挺直腰杆抬头听课的学生们,弯下腰,低下头,将杂草连根拔起...

  “除草看着简单,实际要分清作物和杂草,还得注意保护土壤,这都是学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23级1班赵志浩说道:“只有把知识用到田里,才明白‘科技赋农’得一步一步来。”

图片2.png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田里劳作 摄影 杜子涵

  "分田到户不仅是土地的划分,更是责任的明确。"美术专业2024级2班龙妍看着大家刚刚劳作的田野感慨:“从‘大锅饭’到‘责任田’,制度的改进让每个人的肩膀都扛起了实在的担当。‘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活动临近尾声时,团队成员们聚在一起深入探讨本次实践活动的意义。物理专业2024级2班程欣雨表示:“这次实践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读懂中国的新起点。我们学的数理知识,能为农业机械化、数字化出份力,这就是我们实践的意义。”当队员们沾满泥土的手叠在一起,镜头记录下这一充满力量的画面——手套上的草渍,是青春与土地对话的印记。

  图为实践团成员劳动结束后留念的场景 摄影 徐心怡

  7月16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此前在试验田采集数据使用到的检测仪器站。实践团队本次下乡采用双线并行策略,分成文化下乡和科技下乡两个部分。上午团队成员完成了文化下乡中体验田间拨草部分,而在科技下乡中,实践团队结合数理学院特色,拟采用收集到的小岗村降水量和风速等自然数据,对数据进行学科建模,给小岗村提供一个可预测自然灾害,以及预测作物产量的建模模型。此次采取仪器收集到的数据便是重要一环。

  图为实践成员前往检测站实景 摄影 倪晓悦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检测仪器时场景 摄影 李建坤

  实践团队选择在中期收集自然数据,为的是确保自然数据的准确性,在中期确定完成,方便后期进行数学建模。来自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23级(1)班的赵志浩说明道:“我们团队之所以收集在小岗村的自然降雨、风速、病虫害等数据,为的是测定团队建模后模型的准确性,将真实数据所得结果和预测数据所得结果进行比对,判断模型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此次田间实践,是实践团“科技赋农”行动的重要一环。后续,我们将结合专业,为小岗村农业发展设计简易数据监测方案,并通过短视频、报告等形式传播实践成果。“从课堂到田间,我们读懂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分量。”实践团指导老师黄兴强表示:“期待这些年轻学子用知识赋能农业,让小岗精神在新时代开出更艳的花。”

  从理论学习到田间实操,安庆师范大学实践团的小岗村之行,让“科技赋农”从概念落地为具体行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历史溯源+现实观察"的模式,让青年学子在田间地头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在触摸历史中坚定理想信念,在服务基层中践行初心使命。青春力量与土地的深度对话,不仅让学子们读懂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为非遗之外的乡村发展课题,探索着青春赋能的更多可能。

  撰稿:倪晓悦、汪艺、俞浩然 摄影:吴雨桐 杜子涵 徐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