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才|艺海名家——张济海作品赏析
发布时间:2025-08-08 10:16:23 阅读量:8



张济海,1955 年 1 月出生于山东聊城莘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一级美术师 。他 15 岁因书画特长被特招入伍,开启 40 余年军旅生涯。其独创“爨八体”书法,集多种书体特色,被收入新版《中国书法大字典》。代表作《厚德载物》等在拍卖会高价成交,还被镌刻于景区、展示于国际盛会 。
不要把书法作为主业
文/张济海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源并非独立艺术门类,而是学问的副业,属“小学”范畴,与文字学、音韵学并列,是士人治学修身的基础技能。许慎《说文解字》强调“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书法作为文字书写的规范与艺术表达,始终依附于经学、史学等学问体系,其价值在于辅助学问传承与人格修养,而非独立职业形态。
当代社会对书法的“放大”现象显著:各类书法协会层级分明,“专业书法家”成为职业标签,高等教育中书法硕士、博士学位的设立更将其推向学科化极致。这种过度专业化使书法脱离文化根基,沦为技术展演与名利角逐的工具,陷入“丢魂落魄”的困境。
在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中,“小学”是治学入门功夫。《汉书·艺文志》将“小学”定义为“教国子先以六书”,即通过文字书写训练培养学子的治学能力。韩愈“业精于勤”之“业”涵盖经史子集,苏轼“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均强调学识修养对书法境界的决定性作用。古代士人虽重书法,却鲜有以之为终身职业者,王羲之、颜真卿、董其昌的书法成就,皆是学问与人格的外在显现。
书法作为“副业”的定位,蕴含深层文化智慧:“文以载道”决定其必须依附儒家伦理与天地自然之理;“技近乎道”要求技法提升以学识积累为前提;“修身齐家”将其视为涵养心性的工具。其最高境界是“书如其人”“天人书合一”,若视为主业,则会导致“重技轻道”,失去文化内涵。
20 世纪以来,书法逐渐从传统学问体系中剥离,形成独立专业领域。1981 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标志着书法进入组织化、职业化阶段;1993 年首都师范大学设立书法硕士点,2003 年中国美术学院设立书法博士点,将书法纳入高等教育学科体系。这些举措虽推动了书法普及,却也催生问题:职业书法家为追求市场价值刻意标新立异,形成丑书等乱象;协会等级化运作导致书法成为权力寻租工具;高等教育过度强调技法训练,忽视经史子集的通识教育,使作品沦为“无根之木”。
当代书法的异化,本质是文化之魂的失落:文化层面,与传统学问割裂,失去思想内涵,创作多停留于形式模仿,鲜有对哲学、美学的深层思考;人格层面,与修身实践脱离,失去道德支撑,不少书家沉迷名利场,作品充斥浮躁之气,使书法沦为“孤魂野鬼”。书法的纠偏,需回归“以德识带技艺”的传统。
教育上,改革课程设置,减少技法课时,增加经史子集、哲学、美学等通识课程,要求临摹经典时探究作品背后的历史语境与作者心境。社会上,淡化“专业书法家”标签,鼓励学者、文人参与创作。
当前书法界评价体系过度侧重技法与形式,需建立以文化修养为核心的新标准:展览与评奖增加对作者学识背景的考察,将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纳入评审范围;推动书法与其他文化领域融合,使其回归生活场景;倡导“慢书法”理念,反对速成式技法训练,鼓励通过长期学问积累与心性修养提升作品境界。
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将“艺”视为修身的辅助手段。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游于艺”的自在状态。要实现这一回归,个体需减少应酬性创作,多读书、游历以汲取灵感;社会应降低书法的商业属性,通过设立公益性书法讲堂等形式,让其成为大众修身养性的工具。
书法的真正价值在于作为学问与人格的“副业”,持续滋养民族的精神世界。召回书法之魂,并非否定技法,而是强调德识对技法的引领;并非反对专业化,而是反对将其从文化母体中剥离。唯有回归“学问副业”本位,在德识技的平衡中前行,才能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以载道,书以焕采”的永恒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