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理微光:南理三下乡|青春践行三下乡,厚植爱国赤子心
发布时间:2025-09-08 15:34:33 阅读量:16
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7月8日,南宁理工学院青音向党萤火实践团奔赴河池市宜州区,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入校园、走进社区,通过红色宣讲、互动实践以及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将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基层土壤,用青春力量书写爱国篇章。
上午,实践团成员赴河池市宜州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课专题授课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代表走上讲台,配合多媒体设备同步播放的爱国主义主题影像资料,系统阐释了“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核心要义,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随后,实践团成员代表通过系统梳理历史影像资料,以生动详实的方式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浴血奋战的壮烈历程。特别强调,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孕育形成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崇高精神,正是沂蒙时代精神的核心内涵与鲜明特质。
图为同学们认真听实践团成员的讲述。李玉秀 供图
讲台下,同学们反响积极,课堂互动氛围热烈。一名学生主动举手发言,就和平时期如何践行爱国主义精神提出问题。实践团成员对此给予了专业而系统的解答,详细阐释了爱国主义在当代社会各领域的具体体现,包括培养宏观视野与大局观念、增强责任意识与使命担当,以及在学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勤学笃行、乐于奉献,以切实行动服务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
实践团成员通过将红色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研习革命历史,深刻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这一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爱国主义精神的种子在青年学子心中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图为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李玉秀 供图
下午,实践团成员赴屏南乡合寨村开展实地调研。实践团成员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通过系统考察当地古建筑群落、自然景观风貌及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典型场景,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内涵。活动还特邀了熟悉村史的地方文史专家担任导览讲解员,带领实践团成员依次参观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群、百年历史风雨桥,以及镌刻“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重要历史印记的纪念碑。
图为韦焕能老人为实践团成员讲解自治村发展史。秦颖雯 供图
在斑驳砖墙的肌理触感与“一组两会”制度创生历程的交织中,实践团深切体悟到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与现代基层治理智慧的互嵌共生:古民居的飞檐翘角镌刻着壮族聚落的演进印记,风雨桥的青石板铭刻着村民议事的集体记忆,而纪念碑文则定格了1980年村民按下红手印、首创村民自治制度的里程碑时刻。
此次调查不仅是对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实地性记录,更是对“源于基层实践的民主发展路径”的深入解析与理论阐释,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一手实证资料与直观认知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古镇老街前合影。秦颖雯 供图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南宁理工学院青音向党萤火实践团的“三下乡”之旅,既是一次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播之旅,将爱国的火种带到更多角落;也是一次青年学子的成长之旅,让他们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爱国的内涵与责任。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名,践行爱国之志,用实际行动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让爱国的旋律在更多人心中奏响。(通讯员 张奕讯 杨思慧 汪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