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化与传统再造:剑川木雕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8-24 21:51:38 阅读量:139
千年刻刀下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云南大理北部,一座名为剑川的小城正以木头和刻刀为媒介,书写着一部非遗活化与传统再造的当代传奇。剑川木雕,这项起源于唐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传承,如今正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历史传承:刻在木头上的千年文明
剑川木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素有“雕得金龙腾空舞,刻出雄鸡报五更,凿成百鸟枝头唱,镂花引蜜蜂”的美誉。其工艺涵盖房屋建筑、家具装饰、宗教祭祀用品等诸多领域,融合了汉、白、藏等多元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剑川木雕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DNA。”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师傅如是说。他手中的刻刀已经舞动了四十余年,每一道纹路都承载着文化的记忆。在剑川,像杨师傅这样的传承人不在少数,他们是文化活化的守护者,也是传统再造的实践者。
创新活化: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型
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剑川木雕也曾遭遇传承危机。年轻人外出务工、市场需求变化、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一度让这项古老技艺陷入困境。
转机来自于创新性的活化策略。当地政府与非遗保护组织合作,推动木雕技艺与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一方面保留传统工艺精髓,另一方面开发出木雕文创产品、家居装饰品、旅游纪念品等新型产品体系。
九月初开展的剑川木雕文化节上,一组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的木雕灯具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我们将白族传统图案与现代照明技术结合,既保持了文化韵味,又满足了现代家居需求。”年轻设计师李小姐介绍道。
产业赋能:木雕经济带动乡村发展
木雕产业的复兴为剑川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动力。当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了完整的木雕产业链条。目前,剑川县已有木雕从业人员5000余人,相关企业及作坊200余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
金华镇红星村曾是贫困村,如今依托木雕产业实现了整村脱贫。村里建立了木雕培训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使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学会了木雕手艺,每月能增收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村民张大姐一边雕刻着窗花一边说。
人才培养:薪火相传的创新力量
为确保木雕技艺薪火相传,剑川县实施了“非遗进校园”计划,在中小学开设木雕兴趣班,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与大理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吸引高层次人才参与木雕设计与创新。
“我们不仅教授技艺,更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剑川木雕传习所负责人表示,“新一代传承人需要既懂传统又会创新,能够让木雕艺术真正活在当下。”
23岁的杨帆是年轻一代传承人的代表。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乡从事木雕设计工作,运用数字化技术为传统纹样建立数据库,并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剑川木雕。“我想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木雕也可以很时尚、很现代。”
未来展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剑川模式
剑川县通过木雕非遗活化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其成功关键在于实现了“三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传承与创新的融合。
未来,剑川县计划建设木雕文化创意产业园,整合旅游、文创、电商等资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同时加快数字化转型,利用虚拟现实、3D打印等技术拓展木雕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应用场景。
“非遗活化不是简单复制传统,而是要让传统文化获得当代生命力,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成为推动发展的积极力量。”剑川县文化局局长表示。
剑川木雕的故事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遗产,而是可以赋能当代发展的活资源。当千年刻刀遇上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雕琢出精美的艺术品,更刻画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发展新图景。这把刻刀正在继续它的创作,为剑川、为云南、为中国乡村振兴之路雕刻出更加美好的未来。(杨健萍 廖芳)